杨阿莉:“美丽中国”愿景下绿道旅游发展的使命与战略

发布者:威尼斯wns.8885556发布时间:2016-11-23动态浏览次数:151

“美丽中国”愿景下绿道旅游发展的使命与战略

杨阿莉,叶洋洋

(威尼斯wns.8885556,甘肃兰州730070

    19 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园运动与城市运动的两股浪潮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掀起了美国大规模的绿道规划与建设的热潮。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绿道建设当前已成为一项遍布全球的运动。1987年,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为绿道的概念作了官方界定,认为绿道是指能够向人们提供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并用景观将乡村和城市空间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①。20世纪90 年代是我国绿道建设的萌芽期,而真正意义上且

    较大规模的绿道建设,则始于2010年广东珠三角地区绿道建设规划,其后迅速发展至全省及全国各地。绿道建设的主旨符合我党十八大所倡导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目标,绿道旅游也因其蕴含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当今旅游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

    一、绿道旅游肩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使命

    1.绿道旅游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愿景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的重要战略。绿道所具有的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生态保护的功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相协调。据统计,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达到生物承载力的 2.2 倍,这意味着“美丽中国”建设还存在较大的环境阻力。而建设绿道对缓解我国当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意义重大。有研究显示,降低旅游交通产出的占比以及提升旅游休闲娱乐,是提高旅游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绿道旅游恰恰

    因其基于休闲游憩者骑行或步行道的建设,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交通产出的占比,减少了旅游出行的碳排放量,而成为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重要休闲方式。因此,绿道旅游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及开辟低碳发展的新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大幅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载体,更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2.绿道旅游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重要载体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绿道旅游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首先,绿道旅游架起了连接都市与乡村旅游点之间的桥梁,串连起森林、河流、溪谷、山脊、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景点,很好地聚集城乡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升了绿道区域内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其次,绿道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满足了城市游客的近郊游憩需求,刺激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三,绿道作为一种空间建设,从长远角度看是一项效益颇丰的开发项目。正如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所提到的那样:空间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也是一种消费对象①。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空间发展的新形式,绿道旅游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康体休闲、观光游览、餐饮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更能间接影响并带动地产、工商、建筑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绿道在中国城乡统筹规划领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绿道旅游是承载中国百姓幸福的民生工程美丽中国建设始终把人民的健康、文明、环保休闲旅游理念的养成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我国对于国民休闲体系建设的重视以及政府对于休闲消费经济的政策推动,使得绿道建设对促进中国特色城乡休闲旅游的意义重大。绿道是一种与自然、历史时空进行对话的便利通道,是拉近城乡居民心理距离的捷径,更是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健康之道、幸福之道、和谐之道。城市绿道,闹中取静,探寻城市文脉;郊野绿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社区绿道,让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裹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让浮躁、焦虑、急进的生活得以平衡,让市民“踏着绿道找幸福”。从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围绕绿道建设举办的丰富多彩的绿道植树、水上绿道游、绿道自行车马拉松、绿道一日游等活动来看,绿道已真正成为注重生态、亲近自然、贴近群众、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的承载中国百姓幸福的民生工程。

    二、“美丽中国”愿景下绿道旅游的发展战略

    1.以生态为条件,构建多层次的绿道网络体系绿道不仅是“路”,更是生态系统之“脉”。为了有效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串联起破碎化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必须构建绿道网络体系,以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加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联系。这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绿道建设格局。美国已经形成的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及地方和城市级别的绿道规划建设三级格局,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要在进一步完善区域及城市级别绿道的基础上,借鉴美国东海岸绿道那样建立起一条连接珠三角、长三角直到环渤海地区的“弓形”国家层次的绿道网络,从而提高绿道的整体影响力和综合利用率。在开发政策上,应逐步将绿道作为专项规划纳入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之中,通过法律法规保障绿道网络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在绿道旅游的管理上,要以城市、郊野以及生态3种类型为基础进行分类管理。城市型突出整合衔接,便利出行;郊野型注重设施配套完善,享受自然;生态型强调加强保护,丰富内涵。有效的分类管理,可以有效完成美丽城乡绿道网络的全覆盖管理。

    2.以民生为根本,优化绿道建设体系绿道工程不仅是形象工程,还是民生工程。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让城乡居民更方便、舒适的享受绿道带来的美好生活,这应是美丽中国建设愿景下绿道建设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绿道建设还存在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游道轻配套、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基础设施薄弱、绿道体系建设滞后、没能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实惠等一系列问题。绿道建设体系的优化应包括绿廊系统、慢行道系统、标识系统、基础服务设施系统的优化。由于绿道是慢行游径,可以考虑通过优化道路系统与交通接驳,尽量提高绿道的可参与性、可达性、游憩体验性,在部分景点设计一些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基础设施服务方面,需完善活动中心、公共卫生间、路灯、座椅等景观功能性建筑等,并强调导览、教育、生态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在城郊和广大农村,探索绿道与旅游、农业相结合的开发路子,在一些乡村绿道开发体验型的休闲农场,向市区居民提供农家乐、牧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在让市民们享受耕种、体验田园生活乐趣的同时,也能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绿道旅游的惠民致富功能。

    3.以文化为基础,打造绿道科普教育体系绿道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文化廊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形象与品牌,它承载了人们最珍贵的记忆和感情。绿道旅游要坚持以文化为基础,一方面应发掘并保护地域景观和本土文化资源,串联城乡中具有特殊纪念价值的遗迹与景观,凸显城乡特色。另一方面应优化服务,开发绿道附加项目,深入发掘绿道的综合功能和效益。例如借鉴美国科罗拉多州兰普拉特河绿道的经验,将一些绿道定位于环境教育,在绿道沿途设立科普知识画廊、野生动植物观测点、绘画采风基地以及历史文物展示馆等内容,全面打造绿道公益性的科普教育体系。

    4.以特色为导向,开发绿道旅游多元化体系绿道旅游开发具有区域差异性,这是由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所决定。我国旅游资源分区方式丰富,划分时多以地域特色为导向,充分考量不同自然景点的连通性以及区域整体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条件,以便构建区域多元化绿道体系,避免千篇一律。例如爱尔兰充分利用本国农田地貌,建设了长约 40 km 的西部绿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田园式骑行网。因此,在绿道旅游开发中,要基于城乡旅游资源种类、城乡地理条件、城乡居民的社会认知、不同城乡经济实力等客观条件的差异,顺应本地旅游业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创新性地开发本区域内绿道旅游特色,展现多元化的美丽城乡新风貌。

                         (旅 游 学 刊 第 31卷2016年第10期)